保護是目的

10/21/09

我們買書,除了要讀好之外,還要更加愛惜書籍,對它們也要進行保護。

就算是Google的負面新聞,我也是把她當好消息來看。畢竟她還是有那麼多媒體那麼多人去關注她。在爭議中前進,歷經打磨,才能使之成熟並趨之完美。

作為一介小民的我,卻對於那些敢於吃第一口螃蟹的人總是心存敬畏之情。有了網絡後,一切都可以分享,當然也包括了書籍,誰不想吃“免費的午餐”?“數字化圖書(館)”,就像90年代末接觸網絡開始聽說有“搜索引擎”這個概念那樣咋呼起來就令人興奮,何況Google已經在努力將這一工程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盡管這一計劃在實施中產生了這樣那樣的問題,但相信會有一天得到解決的。

對於稍微關注互聯網和IT業界消息的同學來說,相信近日對有關Google數字圖書(館)的新聞應該略知一二了吧?!如果還不知道,可以參照以下幾則鏈接消息:

1)Google “圖書館工程”為什麼阻力這麼大?
2)“Google圖書館”遭默克爾反對
3)穀歌圖書館版權之爭蔓延到中國
4)網絡三巨頭共抗穀歌數字圖書館

還是那句話,一切都是利益使然,才導致書籍作者.出版商和Google三方之間的博弈。為了知識的共享這一崇高和理想的人文目標,如何讓Google處理好版權利益或化解壟斷之嫌疑,的確給決策層一定的壓力。在眾口難調,眾說紛紜之際,謝爾蓋.布林(Google的創始人之一)站了出來並選擇在《紐約時報》上發出了自己見解,讓我們大致了解到這個偉大的公司從圖書館藏書的歷史和現狀中看到的創想和遠景,從而對數字化圖書計劃的初衷也加深了印象。

——————鏈接——————

標題:一座永遠的圖書館
發表者: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
轉載自《紐約時報》
鏈接:穀歌黑板報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