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靠什么拉高
8/10/09
好像很久一段時間沒有看經濟方面的新聞了,不是網上沒有的看,而實在是對某些部門發布的統計資料始終端懷疑之態度。這樣的心態,不是我一個人所獨有的吧?而某些專家的話,就更加讓人不放心甚至反感了。
從Google中搜索到此文,我覺得說出了真話,講出了一些真相,也是對這個浮躁的時代應該沉思的時候。可是,畢竟能夠看出浮華背后的思想者還是少數,而敢于寫出披露文章的大俠更加值得尊重,而不是見到這些激烈的文章就除之而后快,以圖省事和息事寧人,更不是以“文字獄”來折磨發文者。
————以下為轉載—————
標題:GDP靠什麼拉高?
提交者:wangzhiyun
【凱迪網絡】 http://www.kdnet.net
GDP靠什麼拉高?
在金融海嘯席卷全球,西方各國經濟衰退,一片蕭殺之際,唯我“特色”中國力挽狂瀾,一枝獨秀,GDP照樣接近兩位數增長。
我曾百思不得其解。近年來,我國天災人禍頻仍:雪災、地震、洪澇、幹旱、暴雨、山崩、礦難、民潮、暴亂……幾乎天天可以看到,關於因xxx,損失xx億萬的報道。加上由於出口遽減,造成“世界工廠”大批企業破產倒閉,員工失業,國際石油、礦石等原料的暴漲,又導致大型國企的虧損;貪官汙吏,窩腐群蛀,對國家資產的大肆傾吞;世界最龐大的官僚機構、國家機器的維護運轉,數不清的政績工程、面子工程的巨額耗費;醫療、教育、住房,失業、老齡化,城鄉差別,官民對立, 尖銳的社會矛盾,堆積如山的民生問題,像一把達摩克裏斯之劍高懸在中華上空。這GDP到底靠什麼拉高?
後來方才知道:原來GDP是靠樓市、車市、股市這“三大市”拉高的。
首先是樓市:近年來,樓市已成為我國第一大支柱產業,批賣土地是多數省市的主要財政收入。政府與開發商聯手,城市鄉村,到處圈地,地價的猛漲,推動樓價爆炒,使我國樓價成幾十倍、幾百倍上升。同時,樓市又帶動了建材、裝潢、家俱、電器等相關產業的繁榮。
其次是車市:改革以來,我國幾成萬國汽車集散地,汽車數量以幾何級數劇增,車市推動與之配套的工業,加速公路交通的飛速發展,燃油、稅收、買路錢、罰款等等,給政府帶來滾滾財源。
另外就是無本萬利的股市:無序無限擴容的股市,成了政府和上市公司“空手套白狼”的大金庫。背離價值的狂漲暴跌,毫無章法的投機操作,充滿陷井的“政策市 ”、“消息市”,世界第一的市盈率,成百上千萬的日交易量,無論是漲是跌,對大多數股民來說,都是紙上富貴,水月鏡花。只有印花稅,旱澇保收地落到政府的腰包。
就是這“三大市”,居然支撐了GDP的大半壁江山!
然而,“三大市”玩的只是少部分人。對於占人口多數的貧困族、溫飽族來說,樓價高也罷,低也罷,他們總歸買不起;車價漲也罷,跌也罷,他們總歸玩不起;至於股市,懷著巴菲特、“楊百萬”之夢的平民沖進去不少,但賺到錢的有幾個呢?如今還在裏面的,就憑這點牙縫裏摳下的小錢,能玩出啥名堂?至於買得起、玩得起的“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買樓已非剛性需要,多半倒成了囤積保值、升值,甚至逃稅、洗錢的手段。車子呢?早有了,再升級換代,總有飽和之時。而進出股市的也多半是一時找不到投資方向的遊資,隨時可以抽逃遠遁。因此,樓房再多,賣不出去就是一堆堆黃沙石子、鋼筋水泥;車子再好,賣不出去就是一坨坨廢銅爛鐵。至於股市,像這樣鼓搗下去,汽球總有吹爆的一天。
但是,GDP是不能不增長的,要確保GDP增長,還得依靠“三大市”。為了穩定股市,推動車市,挺住樓市,政府好像除了擴大投資之外別無他途。而資金從何而來?外彙是萬萬動不得的,要留著“解放全人類”,只有辛苦印鈔機了。年年多印人民幣,今年更比去年多。最高層已發話:“貨幣政策適當放松”。何謂“放松 ”?上半年多印了六、七萬億,下半年“繼續放松”,至少再印它四、五萬億。“三大市”不斷輸血,就能不斷繁榮。然而,銀行貸款,政府買單,最後還帳的卻是不玩“三大市”的廣大勞苦大眾。
土地就這麼多,其中窮山惡水,不毛之地又占去一大半,耕田不斷蠶食,還得確保“十八萬畝紅線”。資源就這麼些,再深挖窮采,總有枯竭的一天,水土在流失,生態在惡化,出口又看不到前景。等到哪一天,樓市玩不轉,車市玩不動,股市沒人玩時,如何來消化這核子裂變般擴容的人民幣呢?唯一的辦法就是漲價再漲價。改革以來,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水電氣,柴米油鹽醬醋茶,已上漲了幾十、幾百倍。如今,我國的房價、股價、車價、能源、教育、醫療等幾乎所有方面都與“國際”接了軌或超過之,唯獨工薪階層的收入還比“國際”差十幾、幾十倍。按照“與時俱進”的“科學發展觀”,敉平這一差距也非難事。只是在我們這個等級森嚴的“初級社會”,為體現“公仆”、“精英”的“先進性”和“表率作用”,必須保持和拉大各階層的收入差距,實行“優質優價”。因此,當那批“弱勢群體”年收入增加到幾萬、十幾萬時,“先富起來的人”年收入則將是幾十億、幾百億了。如此,GDP就會不斷猛增。錢從哪裏來?當然是多印人民幣,再不斷擴大面值。除此之外,豈有他哉!?
——燭微 0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