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馬丁.路德.金

4/16/09

本來輪不到由我來囉嗦的,但實在忍不住啊。短暫地有感而發而已,純屬自我的沖動。但不應該忘記我們自己的歷史,不能因為某種控制力量而選擇性地遺忘。

從讀書時代填寫的一些檔案中有“家庭出身”或“政治面貌”一欄,到於今什麼外來工、農民工這些身份上的現實困境,無不讓人覺得彷徨和費解。同在一片土地上,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何時能夠不存在?

看到今天南都上有一篇關於“遇羅克”的個論,心想:他是誰呢?為什麼值得後人紀念

再用google搜索一下,還真的對他產生了敬佩之情而向他致敬,而且也對父輩們那一代經歷過的人為災難感到痛心。他的名作《出身論》,還有與他的命運相同的人物如張志新、李九蓮、林昭等等,這些都是那個時代的悲劇。然而對於今天在改革開放的年代裏,倡導思想解放之時,在《國家人權行動計劃》發布的時期,是不是該給予我們一些反思和啟迪呢?

雖然他只活了27年,但他是中國的人權先驅。可是當下語境中,“因言獲罪”的案例此起彼伏,不得不讓人覺得過去的殘毒對人的心靈的侵蝕和危害仍然沒有消失。即使,我們現在站在科技的前沿能寄望於網絡民主政治,要培養“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但是前路依然漫長

延伸閱讀:

1)老虎廟:39年了!請關注遇羅克
2)豆瓣:遇羅克遺作與回憶
3)於建嶸:法學博士竟不知道遇羅克 是種遺憾
4)鄭敏:為遇羅克雕像
5)劉敏:“商紂王翻案”和“不知遇羅克”
6)丁東:讓遇羅克進入公共文化視野

其他閱讀:

1)一百年前的一次群體性事件 原載於《同舟共進》2009年第4期
2)82版《西遊記》“沙僧”閆懷禮病逝 享年73歲
3)貴州官員涉嫌性侵幼女
4)院士抄襲,有一個別名叫“過度引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