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改變救災
5/24/08
除了看國內媒體的專題策劃和國際救援隊在汶川8.0級大地震上的表情外,我也每天先來關注震災,每一次都會為逝者繼續默哀和祈禱!
數字:截止5月23日12時,死亡55740人,受傷292481人,失蹤24960人...... 新聞:汶川大地震所致損失估計可能達5000億元
由此看來,災後的重建工作面臨很多的挑戰,如:人口遷移安置。因為地震後很多人由於沒有了家的依靠而沒有了身份證明、戶口等,那麼這些中國特色的問題會影響受災群眾的生活工作、學生的學習,好在看到新聞說"四川將為災民統一辦理臨時身份證"才讓人稍感安慰。
無論如何,畢竟還有兩股(線上+線下)力量會對賑災和重建進程起到積極的作用。一是:網友們真情互動形成了超越時空的網絡救援隊。從"帳篷門"事件可以看到,他們為災難同胞贏得"最珍貴的固定資產"——帳篷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哪裏有不公平待遇,哪裏就有網友們的正義聲援,這是一支"看不見的生力軍"。
"地震無情,博友有情",地震消息在互聯網中的傳播隨即引起大量博友為災區重建獻計獻策,並且仍未停止"綠絲帶在行動"。
即使有個別網民的個人行為有損災難同胞生命的尊嚴而讓網絡蒙上陰影,但主流的影響力總能推動愛心的傳播!
另一個是:民間的慈善力量以及災後心理救助志願者。網易公益活動和"牛博網"助捐中出現的一點兒捐款風波讓我們意識到民間慈善團體固然存在,在官方的正式機構面前,它們的力量不可小覷。例如,有消息提到:香港慈善團體所建學校無一倒塌。
經歷過"國之殤"的洗禮,地震災害給予人們尤其是那些學生兒童的心理創傷無疑是巨大的,這就需要專業的志願者、專業的心理治療人員對受災者進行精神家園的重建,用愛心去撫平心底的傷痛從而給予對方力量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