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世同堂的香港填词界

原文作者:徐冰
香港乐坛一个特殊的现象是:填词人多过作曲人,而填词人的地位和作用也往往比其他地区重要。这固然与粤语流行歌曲一贯的“拿来主义”、外曲填词的商业手段有直接关联,另外的原因是缺少受过良好音乐训练的作曲人才,以及粤语填词需有特别的技巧。

总体上来看,填词人可以按年代及词风划分为五代人。

第一代人马的代表有周聪、柳生、王粤生、叶绍德、罗宝生、周永坤、詹惠风、关圣佑、文翁、苏翁、庞秋华、邓登、公羽、尹光、郑锦昌。
这批填词人主要活跃于60年代,作品风格以文言为特点,题材多是与粤曲相似的花前月下,秋风秋雨、郎情妾意。由于当时粤语歌并不是主流文化,其消费市场主要还是传统的戏友,所以,这阶段的填词更具有戏曲的内涵和特点。
周聪有“粤语歌之父”之称,作品共计百余首,代表作有《家和万事兴》、《劲草娇花》等。苏翁写了大量的粤语电影歌曲,代表作有《分飞燕》、《天涯孤客》等,在当初很有影响力。

第二代填词人有:黄霑、郑国江、卢国沾、许冠杰、黎彼得。
这代填词人的主要影响力在于70年代。也是促成粤语歌曲产生真正质变、即非主流文化成为主流文化的干将。他们力求摆脱粤曲味,在题材上百花齐放,贴近生活,在文风上大都气宇不凡、境界宏大。其中黄霑、郑国江、卢国沾的风尚更是影响深远。
黄霑作品的特点是雅俗共赏。作为香港娱乐圈的怪才,他更是涉及词曲创作、影视演艺,节目主持和广告企划,甚至自己出版演唱专辑。他在1992年出版的《笑傲江湖》专辑在台湾销至50万,他撰写的包括广告、生活小品文以及带有点“黄”味的文字书都有极大的市场。
郑国江称得上是位“词匠”,作品数量众多、题材广泛,在把握情感方面独有一功。卢国沾的作品则更具有“霸气”,擅长写哲理歌,重视创意,给人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感觉。
香港著名乐评人黄志华先生比喻郑国江写词似耍太极拳,黄霑则似耍咏春拳,而卢国沾是耍铁砂掌或鹰爪手。

第三代填词人有:卡龙、汤正川、李再唐、何重立、潘伟源、周慕瑜、邓伟雄、韦然、易空、林孝昇、黄百鸣。
这代填词人的活跃期处于80年代初。创作态度超于自由,文体全是白话文,但论文采则略输于他们的前辈。

第四代填词人有向雪怀、林振强、林敏聪、潘源良、文井一、唐书琛、卢永强、小美。
他 们从80年代中期发迹,成为香港唱片业商业化的操作者,作品的“机械”程度加剧,数量增大,题材大胆创新,但仍无脱他们商业化填词的俗套。现代都市人际关 系,心态变迁及不稳定的审美观等都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展现。其中林振强奇思迭出,擅用夸张绝对的情绪化手笔,极有煽动性;潘源良隽秀的风格在情歌题材上把 握得十分精致,在非情歌题材上也体现出尖锐的观点。
由于这一代填词人大都是唱片公司的工作人员,所以在对歌手的影响力上也大大超过以往的填词人。
第五代填词人计有:林夕、陈少琪、因葵、刘卓辉、周礼茂、周耀辉、简宁、黄凯芹、区丁玉、钟晓阳等。
这一批填词人的分界层比较模糊,创作期大致从80年代末算起。比较有影响力的是林夕和周礼茂。林夕的风格为“小眉小目,处事锐利”,其中一首《别人的歌》夺得年度中文歌词大奖,十分见功力。周礼茂的风格显得洋气而灵气十足,新词新意的独创为许多歌手找到了新感觉。
香港填词人作品的题材可以分为两大类-----情歌和非情歌。非情歌的方面可以细述为以下八类题材:
1. 励志;
2. 武侠;
3. 歌颂自然;
4. 人生哲理;
5. 社会讽刺;
6. 国家情怀;
7. 反战,和平主张;
8. 各类运动主题歌。
在商业化的操作手段上,各类“度身订作”的曲目也有不少,而这类曲目的题材大都是混合型的。

留言